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公告 > 正文

昆明理工大学附属高级中学秋冬季传染病防控知识宣传

发布日期:2025-10-20 浏览量:

昆明理工大学附属高级中学

秋冬季常见传染病预防知识宣传


尊敬的家长朋友们:

秋冬季是各类传染病的高发季节,“两热”、流行性感冒、手足口病、百日咳、诺如病毒感染、流行性腮腺炎、水痘肺结核、支原体肺炎等一些常见的秋冬季传染病,很容易在抵抗力弱的孩子间传播蔓延。现跟家长朋友们分享几种常见的秋季传染病预防知识,做好预防措施,保护孩子健康。

1.“两热”

基孔肯雅热和登革热均通过感染病毒的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俗称“花蚊子”)叮咬传播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主要症状:

传播途径:蚊虫叮咬。人与人之间不会直接接触传染。

2.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发热出疹性传染病。

主要症状:先出现发烧症状,手心、脚心出现斑丘疹和疱疹(疹子周围可发红),口腔粘膜出现疱疹或溃疡,疼痛明显。部分患者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和头疼等症状。

                 

传播途径:主要经消化道或呼吸道飞沫传播,亦可经接触病人皮肤、粘膜疱疹液而感染。

3.诺如病毒

诺如病毒是一种能导致严重腹泻的人畜共患病病原,也是一种重要的食源性疾病病原。

主要症状:一般以轻症为主,最常见症状是呕吐和腹泻,其次为恶心、腹痛、头痛、发热、畏寒和肌肉酸痛等。一般为急性起病,属于自限性疾病,多数患者发病后2~3天即可康复。

传播途径:粪口传播、接触传播。

4.水

水痘是一种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所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主要症状:水痘病毒感染人体后,经过大约2周的潜伏期,患者可出现头痛、全身不适、发热、食欲下降等前期症状,继而出现有特征性的红色斑疹,后变为丘疹、再发展为水疱、常伴有瘙痒,1~2天后开始干枯结痂,持续一周左右痂皮脱落。

         

传播途径:飞沫、接触、间接传播。

5.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俗称流感)是一种由流感病毒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

主要症状:发热、头痛、肌痛、乏力,鼻炎、咽痛和咳嗽。可有胃肠不适。流感流行进展迅速,传播广泛,婴幼儿,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更易感染,同时流感属于病毒性感染,没有特效的治疗手段。

                 

传播途径:呼吸道传播,也可间接接触感染。

6.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是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性疾病。

主要症状:大多数起病较急,有发热、畏寒、头痛、咽痛等全身不适症状。患者一侧或双侧耳下腮腺肿大、疼痛,咀嚼时更痛。并发症有脑膜炎、心肌炎、卵巢炎或睾丸炎等。整个病程约7-12天,一次感染后可获终生免疫。

       

传播途径:空气、飞沫、密切接触传播。

7.支原体肺炎

支原体肺炎是指肺炎支原体感染引起的肺部炎症,可以累及支气管、细支气管、肺泡和肺间质。支原体肺炎是儿童常见的社区获得性肺炎。


             

主要症状:以发热、咳嗽为主要临床表现,可伴有头痛、流涕、咽痛、耳痛等,发热以中高热为主,持续高热者预示病情重。咳嗽以刺激性的干咳为主,干咳少痰,而且夜间咳嗽比较厉害,部分患儿有喘息表现。

8.结核病

结核病过去俗称“痨病”,是由结核杆菌主要经呼吸道传播引起的全身性慢性传染病,其中以肺结核最为常见,也可侵犯脑膜、肠道、肾脏、骨头、卵巢、子宫等器官。

               

主要症状:结核病多为缓慢起病,长期伴有疲倦、午后低热、夜间盗汗、食欲不振、体重减轻、女性有月经紊乱等症状。严重的患者可有高热、畏寒、胸痛、呼吸困难、全身衰竭等表现。肺结核病人往往伴有咳嗽、咳痰,痰中可带血丝。结核杆菌侵犯脑膜、肠道、肾脏、骨头、卵巢、子宫等器官,可有头痛、呕吐、意识障碍、消瘦、腹泻与便秘交替,还可有血尿、脓尿、脾大、贫血以及妇科疾病的症状等。

传播途径:活动期的排菌(也就是痰涂片阳性或者痰培养阳性)肺结核病人是主要的传染源;结核病的传播途径有呼吸道、消化道和皮肤黏膜接触,但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

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但是与肺结核病人有密切接触的人群;机体对结核菌抵抗力较弱的人群,如幼儿、老年人、营养不良、尘(矽)肺、糖尿病患者、HIV阳性或者艾滋病人等群体是重点人群。


传染病预防方法

1.自我监测

开展自身健康监测并配合学校做好晨午检,如出现发热、干咳、乏力、咽痛等症状,及时报告家长和班主任,做到不带病到校。

2.注意卫生

养成良好卫生习惯,不要随地吐痰,勤洗手,勤换洗、勤晒衣服、被褥。特别是染病患者的鼻涕、痰液等呼吸道分泌物中含有大量病原,有可能通过手接触分泌物,传染给健康人,因此特别强调注意手的卫生。

3.科学佩戴口罩

戴口罩是阻断呼吸道分泌物传播的的有效手段,选择医用外科口罩能很好地预防呼吸道疾病。在口罩使用完后,不能随意扔掉,要注意妥善处理,否则容易滋生细菌。

4.开窗通风

确保空气新鲜流通,保持室内和周围环境清洁。

5.合理膳食

多吃些富含优质蛋白、微量元素、维生素的食物,如瘦肉、禽蛋、蜂蜜、新鲜蔬果等。

6.积极锻炼

多到户外锻炼,使身体气血通畅、筋骨舒展,以增强体质。

7.规律作息

早睡早起,保证睡眠充足,增强免疫力。

8.预防接种

应按时完成预防接种,计划性预防接种是预防各类传染病发生的主要环节,疫苗是阻击各种传染病发生的最佳积极手段。

9.消毒隔离

开展自身健康监测并配合学校做好晨午检,如出现发热、干咳、乏力、咽痛等症状,及时报告家长和班主任,做到不带病到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