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科研 > 正文

涵泳文本品真味 巧设活动探精微——语文教研组骨干教师示范课活动

发布日期:2025-10-30 浏览量:

涵泳文本品真味 巧设活动探精微

语文教研组开展骨干教师示范课活动(二)

10月15日和16日,语文教研组洪慧娟老师和闭光萍老师开展骨干教师示范课。

洪慧娟老师的课题为《走近心中的那轮月——<春江花月夜>》。教学以“明月”为脉络,巧妙串联起《春江花月夜》的意象、意境与哲思,结构严谨、层次分明。教师通过“月升—月悬—月斜—月落”的动态解析,引导学生由景入情、由情入理,逐步深入诗歌内核。设计注重学生主体性,以诵读、讨论、探究贯穿课堂,既训练了诗歌鉴赏方法,又启发了对生命与时空的思考。尤其将“月”与人生阶段相映照,赋予古典诗歌以现代生命感悟,实现了审美体验与人文精神的深度融合。是一节富有诗意与思辨性的优质课例。

闭光萍老师以一道经典的高考诗歌鉴赏题或学生作业中的典型错误为例,直接切入高三学生复习的“痛点”——“读不懂”“答不全”“得分低”。通过设问,激发学生探究有效方法的欲望,明确本课目标:寻找解读诗歌的“钥匙”。

在剖析典例时,闭老师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扮演着“引导者”和“梳理者”的角色,带领学生共同总结出解读诗歌的“四步法”一看标题、作者,定方向;二抓意象、关键词,绘画面;三析手法、炼字句,明技巧;四联背景、悟情感,归主旨。

语文教研组青年教师王亚琳听课心得:

以往我教授古诗,常陷入“释题目—知诗人—解词句—译内容—析情感”的固化流程,难免将鲜活的诗句拆解成枯燥的考点。而两位老师的课堂,却真正让古诗“活”了起来。两位老师没有急于逐字翻译,而是引导学生反复涵泳,抓住“诗眼”和核心意象,通过巧妙的设问,让学生自己走进诗的意境。无论是带领学生闭眼想象画面,还是通过平仄诵读体会诗歌的音韵之美,都让我深刻感受到,古诗教学的重心不在“解释”,而在“唤醒”——唤醒学生对文字的敏感,对意境的想象,对情感的共鸣。作为新教师,我将努力修炼内功,沉入文本,并学习两位老师“以读促悟、以问导思”的艺术,引导学生在古诗的国度里,不仅收获知识,更能滋养心灵,获得审美的愉悦。

洪慧娟,硕士,高中语文高级教师,五华区兼职教研员,张静名师工作室成员,高新区教坛新秀。先后多次参加昆明市、五华区教学比赛获一二等奖;多次获评校级“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称号;撰写的多篇论文、教学案例获得省级、市级一二等奖,先后有多篇论文在知网省级杂志发表;多次辅导学生参加各级各类作文大赛获评“优秀指导教师”称号;曾被中国教育发展学会评为“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先进个人”。

闭光萍,中共党员,高中语文一级教师,县级骨干教师,学校优秀教师、优秀共产党员。曾获得五华区新教材实施大赛二等奖、文山州述课竞赛二等奖,基础教育集团课赛一等奖,新教师竞赛指导教师二等奖等奖项;参与国家“十四五”规划一般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