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探索与教学启示同行
——2025-2026学年物理教研组骨干教师示范课活动
昆明理工大学附属高级中学2025-2026学年物理教研组骨干教师示范课活动圆满完成。高级教师刘智彬以《欧姆表的使用与探索》为主题展开教学,多名年青教师现场观摩学习。课堂上,学生们主动探究的鲜活状态、师生间默契的互动,以及授课教师对教学细节的精巧把控,让这堂看似普通的仪器教学课,成为兼具育人温度与教学借鉴意义的示范样本。

一、学生主场:从 “被动听” 到 “主动探” 的课堂活力
“大家试着想想,怎么让这个‘小表盘’测出电阻呢?” 课始,刘智彬老师没有直接讲解操作步骤,而是拿起欧姆表向学生抛出问题,瞬间点燃课堂氛围。学生迅速分成小组,围着导学案展开讨论,笔尖划过纸页的沙沙声、轻声的交流争论声交织在一起。

课后交流中,不少学生表示:“以前觉得仪器操作很枯燥,今天自己试着调、试着找问题,反而觉得有意思了。” 还有学生计划 “回家看看家里的万用表,试试能不能帮妈妈测测旧电器”,课堂所学悄然延伸到生活场景。

二、教学启示:年青教师可借鉴的 “三大课堂智慧”
示范课结束后的研讨环节,年青教师们围绕 “如何让仪器教学更生动”“怎样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展开热烈讨论,而老师的教学设计,也为他们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思路。

启示一:复杂内容 “拆台阶”,让学生 “跳一跳够得到”
面对 “欧姆表使用” 这一易让学生感到抽象的内容,老师没有直接罗列 “步骤 1、2、3”,而是将其拆成 “讨论疑问 — 尝试操作 — 解决问题 — 总结方法” 四个小环节,每个环节都搭配导学案上的 “提示卡”。“以前我总怕学生学不会,把所有知识点一股脑讲完,结果学生记不住。” 年青教师说,“现在明白,把内容拆成‘小台阶’,学生自己能一步步爬上去,印象反而更深刻。”
启示二:难点处理 “避术语”,用 “学生语言” 讲透原理
课堂上,有学生问 “为什么表盘左边的刻度挤在一起”,老师没有提及 “非线性关系” 等专业术语,而是让学生观察 “指针在电阻小时挪得快、电阻大时挪得慢” 的现象,引导大家自主总结 “左边密、右边稀” 的规律。“我之前总纠结要不要讲透理论,结果越讲学生越懵。” 年青教师坦言,“刘老师的方法提醒我,用学生能观察到的现象解释难点,比专业术语更管用。”
启示三:细节引导 “有温度”,严谨性藏在 “轻声提醒” 里
每次学生更换挡位,老师都会走到身边轻声问:“现在要做什么呀?” 直到学生想起 “重新调零”;有学生直接测量未断电的电阻,她会递过一张便签:“先把电源关掉哦,不然会伤着表~” 这种温和的引导而非严肃要求,让课堂少了紧张感,多了亲切感。“我以前总习惯说‘必须这样做’,学生容易抵触。” 年青教师说,“原来教学的严谨性,也可以用温柔的方式传递。”
三、教研赋能:以示范课搭建教师成长平台
“这堂示范课不仅展示了高效的课堂模式,更给年青教师提供了‘可模仿、可实践’的教学范本。后续学校将持续开展 “资深教师示范课”“年青教师汇报课” 等活动,助力年青教师快速成长。
“以前上仪器课总担心冷场,今天听完刘老师的课,知道该怎么设计互动、怎么引导学生了。” 年青教师的话道出了不少观摩教师的心声。一堂示范课的价值,不仅在于让学生收获知识,更在于为教师搭建成长桥梁,让优质的教学经验得以传递,最终让更多课堂充满活力与温度。
物理教研组骨干教师简介

刘智彬,高中物理高级教师,昆理工附高课程规划中心主任、物理教师,曾多年担任教研组长、备课组长、班主任、指导老师等工作;十多年的高三教育经历,常年在高三教学一线把关,教学成绩优异,所带班级曾被评为云南省优秀班集体,昆明市优秀班集体;五华区优秀班集体;所带学生多人考入清华、北大、浙大、复旦等名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