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科研 > 正文

深耕课堂教学,共探化学育人新路径——昆理工附高2025-2026学年化学教研组骨干教师示范课活动

发布日期:2025-11-18 浏览量:

深耕课堂教学,共探化学育人新路径

—— 化学教研组骨干教师示范课展示活动

为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促进化学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生根,2025年10月13日-14日,我校化学教研组组织开展了骨干教师示范课展示与研讨活动。活动中,李蕊老师与罗云波老师分别以《氧化还原反应》、《化学反应的调控 —— 工业合成氨》为课题呈现精彩示范课,全体化学教师参与听课并开展深度研讨,为后续教学实践注入新思路。

一、骨干教师示范课展示:聚焦核心素养,打造高效课堂

(一)李蕊老师《氧化还原反应》:以概念建构为核心,搭建 “宏观 - 微观” 双线索认知桥梁

作为高中化学必修 1 的核心概念课,本节课聚焦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氧化还原反应” 重点与 “理解反应微观本质” 难点,构建 “精读精练” 教学模型,兼顾初高知识衔接与学生能力提升。本节课设计亮点如下:

立足学情,做好初高衔接:从初中 “得氧失氧” 的旧知切入,通过 CuO 与 H₂反应回顾,引导学生发现旧知模型的局限性(无法解释无氧参与的反应,如 Zn 与 CuSO₄反应、Na 在 Cl₂中燃烧),制造认知冲突,激发探究新知的欲望,自然过渡到高中阶段的深度学习。

双线并行,化解概念难点:以 “宏观化合价变化” 和 “微观电子转移” 为两条核心线索,引导学生自主建构概念。先通过分析典型反应方程式,让学生发现 “化合价升降” 是氧化还原反应的显著特征;再利用电子动画模拟 Na 在 Cl₂中燃烧、H2与 Cl2反应的过程,将微观电子转移可视化,最终融合双线得出 “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转移(得失或共用电子对偏移)”的结论。

注重实效,落实 “精讲精练”:精选教学素材,图片与文字均指向重难点,层层递进推动教学;设计 “小组寻找反应中化合价变化”“判断反应类型” 等活动,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板书设计精良,构建概念演进图,将氧化反应、还原反应、氧化剂、还原剂等核心概念串联成知识网络,助力学生系统掌握。

(二)罗云波老师《化学反应的调控 —— 工业合成氨》:以工业实践为载体,构建 “理论 - 实践 - 机理” 三维课堂

本节课以 “工业合成氨” 为核心情境,围绕 “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综合调控” 主线,采用 “问题驱动 - 分层探究 - 归纳应用” 设计逻辑,实现抽象理论与工业实际的深度融合。本节课设计亮点如下:

目标精准,锚定核心素养:明确 “认识速率与平衡综合调控的实际价值”“理解催化剂对反应调控的作用” 两大目标,紧扣 “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 素养,避免纯理论讲授的枯燥性,让学生体会化学学科服务生产的实用价值。

环节递进,拆解探究任务:按 “单一维度分析→综合维度优化→实际流程应用→机理深度探究” 设计 5 个环节,层层深入破解难点。先通过∆G

计算判断反应自发性,结合平衡移动原理分析 “低温、高压” 对氨含量的影响;再单独梳理加快速率的条件,随后通过表格对比 “平衡转化率” 与 “反应速率” 的矛盾,引导学生权衡工业条件方向;最后结合生产流程图、催化剂机理图、能量历程图,从宏观到微观深化理解,并通过 “乙炔加氢除杂” 练习实现知识迁移。

设计亮点,凸显教学巧思:构建 “理论 - 实践 - 机理” 三层联动逻辑,从基础原理出发,依托工业真实流程,再深入微观机理解释实际问题,打破 “工业条件是硬性规定” 的认知误区;大量运用可视化工具,如生产流程图、催化剂吸附 - 反应 - 脱附机理图、能量历程图等,降低抽象知识理解难度;问题设计梯度化,从 “∆G 计算” 等基础任务,到 “平衡与速率矛盾分析” 等进阶任务,再到 “投料比 1:2.8 原因解释” 等高阶任务,兼顾不同认知水平学生;衔接高考需求,选用类似高考题的巩固练习,实现 “学 - 练 - 考” 一体化。

二、课后研讨:反思促成长,共话教学优化

示范课展示后,全体化学教师围绕两节课展开深度研讨,结合听课感受提出反思与建议,形成宝贵的教学改进思路。

李刚:感谢李老师呈现了一堂如此精彩的示范课。本节课不仅成功地让学生掌握了氧化还原反应的核心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了学生如何从现象深入本质的科学思维方法。我从中受益匪浅,对如何进行高效的概念新授课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本节课深刻地启示我,概念教学要“溯本求源”。 对于核心概念的教学,不能停留在定义的记忆和背诵上。必须深入挖掘概念背后的来龙去脉,帮助学生构建清晰的知识发展脉络,理解理论更新的必然性和科学性,从而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我将把本次听课的收获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精益求精。

王兴仁:李老师《氧化还原反应》新授课,从初中 “得氧失氧” 旧知切入,借认知冲突引探究,以 “宏观化合价 - 微观电子转移” 双线索自然建构概念,搭配学生活动与结构化板书,突破重难点。启示我后续概念教学需重知识脉络、善用多媒体,强化学生思维,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罗老师以工业合成氨为载体,串联化学反应方向、速率、平衡等知识,借助反应历程图、工业数据图表等直观素材突破微观难点,组织小组讨论促进知识应用;基于工业问题的驱动针对性,强化学生探究与主体性发挥,既有广度又有深度,启示我后续教学中,要以“真实情境驱动教学”和“深挖探究活动与学生主体参与度”,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

刘洋:李老师的课注重指导学生加强对基础知识的复习巩固,通过引导性提问,启发认知,回归教材,有效突破教学的重难点,讲练结合,关注全体学生的学习动态,随堂督促学生记录笔记。罗老师的课设计思路一以贯之,前后联系紧密,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已学知识进行发散,从而总结新的知识点,同时紧密结合高考考点,做到讲练评一体化,在学生较难理解的催化剂反应机理及基元反应,决速步骤等问题上,通过形象的图解,让学生掌握化学反应调控的目的,全程的结论都由老师引导后学生归纳总结得出。两位优秀教师所展示的高效课堂,为我后续教学指明了方向。

罗云波:李老师教学设计巧妙,层层递进,从初中得氧失氧角度分析得出氧化和还原反应同时发生即为氧化还原反应。素材提示钠与氯气的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引入氧化还原的特征:化合价升降角度分析氧化还原。以具体实例分析化合价升降的原因揭示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电子的得失或偏移。课堂节奏较好,板书规范。是一节以“学生为中心”的好课。

三、活动总结:聚力赋能,共促教学提升

本次骨干教师示范课展示与研讨活动,不仅为教师提供了展示与交流的平台,更搭建了深度学习与反思的桥梁。李蕊老师与罗云波老师的课堂,分别从 “概念建构” 与 “工业应用” 两个维度,展现了化学学科教学的多样性与深度。课后研讨中,教师们坦诚交流、相互启发,形成了诸多可落地的教学改进方案。

未来,我校化学教研组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持续聚焦课堂教学质量提升,深入探索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策略,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为学生打造更优质、更高效的化学课堂,助力学生全面发展与学科素养提升。

化学教研组骨干教师简介:

李蕊,中共党员,硕士,高中化学高级教师,昆明市骨干教师,昆明市魏戚光化学名师工作室、云南省王洁化学名师工作室、云南省赵敏化学名师工作室、昆明市第五届史云波名校长工作室成(学)员。从教二十五年,长年担任高中年级主任、班主任、教研组长及行政管理工作,所带团队屡被评为先进集体。本人被评为云南省名师工作室优秀学员、五华区先进教师、优秀班主任、优秀党员;获云南省青年教师基本功评比一等奖,全国中学化学实验创新与教学竞赛二等奖,参与多个教育教学专著的编写及课题研究。现担任高一年级化学教师、化学教研组组长及学校发展中心主任。

罗云波,中共党员,硕士,中学化学高级教师,昆明市教坛新秀。曾获得云南省实验说课二等奖,课堂教学竞赛获州级一等奖,多次获得教学质量奖和学校优秀教师称号,多次参与云南省学业水平测试,昆明市统测,五华区统测的命题工作。任教多年,通过探索和学习形成了一套自己舒服学生满意的教学方法。